close

みなさん、こんばんは~ あかりで~す!

之前跟大家介紹過 不朽的經典 - 《現代日本文學作品與作家》 
今天再來向各位同學們介紹兩位在日本文學史上也是極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們和作品

趁現在還在放暑假的期間,同學們也許可以從下列的作品中挑一部來看喔~

第一位是被譽稱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戰後文學大師三島由紀夫



生平簡介:

三島由紀夫(みしま ゆきお)
1925年1月14日-1970年11月25日
本名平岡公威(ひらおか きみたけ)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是家中長男。
他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
但是也因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1938年三島在《輔仁會雜誌》第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酸模(すかんぽう)~秋彥の幼き思ひ出)。

1940年三島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開始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

1941年時值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
當時國文老師清水看過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參與的文學同人誌《文藝文化》
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此筆名正式豋場的契機。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
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煙草》到鎌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川端康成。
在川端的推薦下,《煙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鎌倉文庫雜誌《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
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鎌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

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
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迴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

同年,三島的《潮騷》一書被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被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

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

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天人五衰》,並指示將過去發表的「異類主題短篇小說」集結成書《殉教》
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名騙至總監辦公室內,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
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擁有軍隊的日本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
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


代表著作:
 金閣寺
 愛的渴望(愛の渇き)
 潮騒
 禁色
 豐饒之海(豊穣の海)



對於三島由紀夫的作品的評價與解析: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不同於其他日本作家,有些作家如果你不懂日本文化,就很難進入該作品的世界
然而三島大師的作品是即便不太懂日本的文化,也能進入其故事中。
因為其故事的劇情緊湊、內容別出心裁、文章的張力強。
所以不僅在日本國內大受歡迎,也有許多部作品還被翻譯在國外廣為流傳。
算是在當時最暢銷的日本作家


推薦著作:
三島大師的作品為數眾多,題材也是包羅萬象
在這裡想推薦給大家的作品是,曾被數度改編而搬上大營幕的代表作品『潮騒
『潮騒』透過男主角的苦難生活和愛情歷程,撥動了讀者們的心弦~
三島大師通過富家小姐和貧窮的漁民之間不同的身世背景和強烈的性格反差,展開極富色彩的劇情衝突,美醜和褒貶的涵義自然隱喻在其中。

再說下去就要劇透啦XDDD
如果同學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慢慢看完一整本小說,也可以去找電影來看喔~



第二位是被認為是日本大眾文學的巨匠,也是日本國民中最受歡迎的作家〝司馬遼太郎



生平簡介:

司馬遼太郎(1923年8月7日-1996年2月12日),是日本的大阪出身的小說家。
本名福田定一。專攻歷史小說。
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

司馬遼太郎的祖父本是個日本算術家,但他於明治初年遷至大阪改行從商,販賣糕餅。他父親則在大阪當開業藥劑師。
在最具商人氣息的地方從商,最重要的即是要具備理性的經營頭腦。
這個特性影響司馬遼太郎極爲深遠,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以冷靜、理性的歷史觀來審查主觀的、非理性的意識型態。
因此,有人稱他的歷史小說爲「非意識型態」的歷史小說。

他從1946年(二十三歲)至1961年,先後在新日本新聞社及産經新聞社當記者。
這記者生涯可以說是他歷史小說的原點。

司馬遼太郎一生的作品無數,而且自1960年(三十七歲)之後,幾乎年年得獎。
以下僅列出幾個重大獎項:

1960年以忍者小說「貓頭鷹之城」獲直木賞。

1966年以「龍馬風雲錄」、「盜國物語」獲菊池寬賞。
 
1967年,司馬遼太郎獲大阪藝術賞,1968年「殉死」獲每日藝術賞。

1988年「韃靼疾風錄」獲大佛次郎賞,此小說也成爲他最後一篇長篇小說。

1991年司馬遼太郎獲選爲文化功勞者

1993年(七十歲)獲頒代表日本人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

一九九六二月十二日因腹部大動脈瘤破裂,病死於大阪的醫院,享年七十二歲。

關於他的死,名動畫作家宮崎駿發表感言說:「司馬遼太郎一直思考著,為什麽日本會産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時代』。現在日本更趨腐敗沒落,司馬遼太郎已經看不到日本的沒落光景,但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代表著作:
 龍馬來了(竜馬がゆく)
 宮本武蔵(宮本武藏)
 義經(義経)
 坂上之雲(坂の上の雲)
 蝴蝶夢(胡蝶の夢)



對於司馬遼太郎的作品的評價與解析:

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卻具有從天空俯瞰大時代動態的特質,也因爲這個特質吸引了無數的日本讀者。
他這特質與他的蒙古語學有莫大的關係。因爲住在沙漠中的民族,爲了要辨識方向,尋找水源,他們關心視界以外的世界,因此總是將視點如老鷹般高懸在天空中某一點往下俯瞰。

這種觀點自然與屬於森林文化的日本觀點大相逕庭。
事實上司馬遼太郎極喜歡蒙古,他除了到蒙古旅遊外,早期的作品如「波斯的幻術師」、「戈壁的匈奴」,以及晚年的「韃靼疾風錄」都是描寫北方騎馬民族的作品。


關於司馬遼太郎的二三事:

司馬遼太郎曾經說過:「我在寫作時,如果看不到那個人的臉,看不到那個人站的地方,那麽我就無法寫下去。
譬如說,我寫豐臣秀吉時,寫到有一個使者到他前面來。此時,我雖然在小說中沒寫出來,可是我會想像豐臣秀吉的前面站著多少人?天氣是陰是晴?這附近是否有松林?這松林是蒼翠欲滴的幼松,還是蒼勁挺撥的老松?」
總之,他對鮮明的形象極爲執著。

司馬遼太郎曾對山崎正和說:「我寫的小說,從一開始,我就打算寫給外國人看。
我所謂的外國人,並不一定要真正的外國人,日本人也無所謂。
總而言之,我想像的讀者是,對日本歷史完全沒有知識的人。
譬如說我寫源義經(一一五九至一一八九年,平安末期至鐮倉初期的武將)時,絕不以瞭解他生平的讀者為物件去寫。」既然是以外國人爲物件,那麽要特別注重具體而詳細的形象描寫。


個人觀點:
我相當喜歡司馬大師的寫作理念,對於鮮明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背景非常執著這點是我很喜歡他的作品的最大原因
看著文字敘述就能立刻在腦海中浮現出繪聲繪影的場景,他的寫作手法實在是非常的厲害!!
另外,他敘事的手法也很客觀。
喜歡看歷史小說的同學們~ 一定要找機會去拜讀一下司馬遼太郎的作品喔!


按此圖可前往繁田塾FB


 
按此圖可得知繁田塾最新開課
 


按此圖可前往繁田塾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dazyuku繁田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